第39章 寻舟记 (第1/3页)

加入书签

暂且不论西方怎么看待中国的历史,但中国真的没有海洋文化吗?

通过一次次的考古,事实证明,中国古人不仅“习于海”,还创造出光辉灿烂了数千年的海洋文化和舟船文明。

这块土地,也是世界海洋文化的起源地之一。

在我国最早的一批文献中,曾出现过许多与舟船相关的古老词汇。

有那么一个词儿叫匏(pa(á)o),有时也叫瓠(hu(ù)),它指的就是葫芦。鲜为人知的是,它还是一种古老的渡河工具。

不知是谁第一个发现了,葫芦内部的巨大空腔可使它漂浮于水面不会下沉,于是,富有创造力的古人就把多个葫芦捆成一圈,绑在腰间,借助它的浮力,人们就可游到河对岸。

《周易》中有“包荒冯河”的卜辞,说的就是抱着空心的葫芦渡河;

《诗经》里也有“中流失舟,一瓠千金”的描述——没了舟船,葫芦就变成救命稻草了。

仔细一琢磨,这不就是古代版的救生圈、救生衣么?

第二个词叫做桴(fu(ú)),桴者,编竹木也,大曰筏,小曰桴,它指代的就是竹筏和木筏。

竹子与木头都具有不错的浮力,所以古人想到,如果把它们连接起来,变成一排,不就可以运载货物与人畜了吗?

孔子曾对弟子说,要“乘桴浮于海”,可见不仅河流,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,古人同样也不胆怯。

第三个词更生僻了,叫“窾(kua(ǎ)n)木”,意思就是中间有洞或者被挖空的木头。

说到这,很多人就明白了,它指的就是另外一种古老的舟船,独木舟。

有意思的是,不知又是哪位国外学者断言,中国的舟船诞生于木筏、竹筏,独独缺少独木舟,因此我们只重视舟船的横向结构,而忽视纵向设计,所以中国古船整体构造缺陷大,比较脆弱,不够先进。

也许这位学者不懂汉语,所以也看不懂《淮南子》里的“见窾木浮而知为舟,见飞蓬转而知为车。”

不过不要紧,我们用事实说话,2002年,在杭州跨湖桥遗址—一个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,出土了一艘残长5.6米的独木舟及配套的船桨。

这与之前,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荷兰独木舟(距今8300年),同属同一时期。

嘿嘿,不好意思又打脸了!

我国古代不仅有独木舟,还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↑返回顶部↑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页

言情小说相关阅读: 诱哄沉沦 搬空奇葩养母家,下乡替嫁养崽崽 我一开锁师傅,要我开她朋友圈? 穿书后我混的风生水起 真千金重生,全家火葬场很合理吧 酒店保安,火线吃瓜 流云落地 妹妹她武力值超强却过分沙雕 嘿,姑娘,你直播算命被官方关注 二次元马甲在古代 都市神医:全服只有我一个玩家 我是外卖员,搞个直播很合理吧 快穿:扮演男配的我被主角黏上了 分手后我成了他婶婶 大雍翻译官 南方黑道往事 结婚了:对象竟是灭绝 从1949搬运科技到未来 赤凰劫 真千金拒绝内卷,地府全员加班!